论文关健词:译者主体性 翻译的目的 文化意识 读者意识
论文摘要:本文以王佐良先生翻译of studies的译本作为切入点,从翻译的目的、译者的文化意识和读者意识以及译作与原作的关系等方面具体探讨译者主体性的表现和作用。
1前言
培根的这篇《谈读书》短小隽永,以生动简洁而庄重正式的语言表达作者对读书的种种领悟。文章层次清楚,观点鲜明,文中虽无高亢激昂之词,却于简单平实之间蕴含哲理,引人深思。而王佐良先生充分发挥了译者的主体性,其译文措词得体,简练精确;行文流畅,脉络清晰。文体选择适当、严谨一致;译文不仅忠实地传递了原文的信息,而且恰当地再现了原文的各种风格意义和美学价值。译文与原文在内容和风格上实现了高度的掣合堪称形神兼备的佳译。
2译者主体性
所谓主体性是指主体的本质特性。这种本质特性在主体的对象性活动中表现出来。以翻译而论,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他的对象性活动就是具体的翻译行为,即将作品从译出语转化为译入语的活动。主体性本身包含着受动性(即原作者的语言风格、审美情趣,目标读者的期待视域、审美要求以及译者自身意识形态、价值取向等因素对译者的制约性)、为我性(目的性)和主观能动性(包括翻译中体现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等),而主观能动性是主体性最为突出的特征。基于对这种主体性的理解,译者主体性是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性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译者主体性贯穿于翻译活动的全过程。即译者主体性不仅体现在译者对作品的理解、阐释和语言层面上的艺术再创造,也体现在对翻译文本的选择、翻译目的、翻译策略和在译本序跋中对译作预期文化效应的操纵等方面。下面作者结合王佐良先生译的Of Studies《谈读书》的分析,从翻译的目的性、译者的文化意识和读者意识,译作与原作的关系具体探讨译者主体性的表现。
2.1从翻译的目的性看译者的主体性
译者有“充分再现原作不朽的文化艺术价值”的意向,因此他在译文中尽可能完整地保留原文的内容,尽力不忽略原作中的艺术价值,力图传达其不同内涵。Of Studies原文的风格体现在词汇、句法、修辞、章法等语言的各个层次,措词精炼,句式简洁,节奏鲜明,论述清楚,整篇文章既端雅又晓畅,给人一种“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歇张”的气势。译者在翻译时基本上是逐句对译。原文共十九句,译文则浓缩为十六句。多数句子是句对句译出,有些句子则因汉语的特点,通过标点符号的使用得以合并,长句中又包含各分句。使用文言词或文言结构来体现原文庄重而文雅的大词,同时还借助正式程度较高的四字格来再现原文的文体特征。原文充满了警句,而译文也是字字珠现,精练顺达。如:"if a~write little, hehad need have a great memory; if he confer little,…”句中的“write,confei’等均为有古风色彩的表示现在时的虚拟形式,动词不分人称和单复数,均用原形仿梦之,1999:66)。王佐良先生在翻译时则采用了夹白的文言文,让人感受到浓郁的古风古韵。
由此看来,王佐良先生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为译人语读者服务。他基本上遵循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原则,采用了意译的方法。他“信”于中国文化的核心,把外国文化同中国文化结合起来,揉合了中国文化的价值、灵魂,以引起读者的共鸣。
2.2从译者的译入语文化意识和读者意识看译者主体性
在Of Studies的翻译中,译者将“To spend too much time in stud-ies is sloth; to use them…;to make judgment whollywis the humor of ascholar.’,译为“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其中‘`scholar’,原意是“学者”,译者把它译为“老学究”,这是中国特有的,它尤指迁腐浅陋的读书人。因此,“学究故态”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自然而然就达到了劝说的目的。因此,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在受动性的制约下,使任何优秀的译作也难免有“不忠”之处。译者总是按自己所意识到的译人语文化需要确定自己的文化议程,决定其翻译选择和翻译策略,并都会在译文中留下其文化价值取向的痕迹。
读者意识是译者主体性的一个重要表现。在译人语文化语境中,同一部作品存在有不同的读者群。不同的读者群对译文的期望各不相同。就Of Studie,来说,在中国就存在着学过英语的、对英国有一定了解、还想进一步了解英国传统文化的读者;也存在只为猎奇、消遣的一般中国读者。从一定程度上讲,翻译是创作,译者就有他的“意向读者”或潜在读者。每位译者在创作过程中,其潜意识中都有一个意向读者群。译者为了充分实现其翻译的价值,使译作在译人语文化语境中得到认同或发挥特定的作用,在翻译过程中,必然铭记其潜在读者的期望与审美取向,从而决定具体的翻译方法。王佐良先生是以想了解英国文化又要具备一定中国古汉语知识的中国读者为对象的。译作体现出揉合中国文化意向的努力。如:"Theirchief use for delight is in private ness and retiring; for ornament,…;andfor ability.二”介词‘`in”分别译成“……之时”,“……之中’,,“……之际”,既讲究了形式的工整对仗,又避免简单的重复。而词组“独处幽居”、“高谈阔论”用在此处,言简意赅,与“怡情”、“博采”相互辉映、映衬,文字细腻、富有韵律,融有形美、音美、意美之妙。译文表达的内容和形式在译文读者对现实世界了解的知识范围之内,读者就会很好地理解原作,进而欣赏原作,最终使原作通过译作体现出的思想及文化价值为本土文化服务。
2.3从译作与原作的关系看译者的主体性
原作进人译人语中,除外在语言形态上异化为译人语语言外,更因上文说的译者的文化意识和价值取向而打上了译人语文化的烙印,负载着译人语时代文化的意蕴,译作虽然与原作有着紧密的联系,它已不再仅仅是原来意义上的译出语国家的文学作品,它同时具有自己独立的生命和价值,成为译人语多元文化中的新成员。《谈读书》被我国的中学课本所收录,并被奉为译作经典。从这方面来讲,好的译文对原作的推广,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译作的生命是译者赋予的,“译者不仅能赋予原作以生命,他们还能决定赋予他们以何种生命,决定如何使他们融人到译人语文学中。’,(Lzfevere, 1995)译者主体性决定了译作的审美独立品格和译人语文化特征。译作通过自己的独立价值,强化了原作在译人语文化中的地位。从译作的生命独立性看,译作和原作不是从属关系,而是互文关系。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译作的受欢迎程度来看,王佐良先生翻译的《谈读书》可以与原作Of Studies相媲美,甚至超过原文。从一译作在译入语中的影响看,它与受其影响的创作文学也构成了互文关系(查明建,2000, 2001),充分说明了译者的创造性,也充分体现了译者的译人语文化意识。
3结语
从对王佐良翻译的Of Studies分析可以看出,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翻译的目的、译者的文化意识和读者意识,还有其他社会文化因素往往合而对译者产生影响,最终的翻译成品是在这些因素合力作用下,译者创造性创作的结果。但是,强调译者的主体性也并不意味着译者在原作与译作之间、原作者与读者之间,甚至是在两种文化之间没有任何道德的约束,这也是在翻译中要强调译者的主体性的意义所在浒钧,2002)。
随机阅读
- [语言文化] 探讨理科大学生语言学习策
- [语言文化] 浅论塞尔对言语行为理论的
- [语言文化] 浅谈俄语专业教学中学生文
- [语言文化] 试论英语翻译要重视语境与
- [语言文化] 浅谈英汉主语的对比与转换
- [语言文化] 探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文化
- [语言文化] 浅谈语言学习策略培训的模
- [语言文化] 浅谈从图式理论看跨文化意
- [语言文化] 在交际中体验成功 在活动
- [语言文化] 英汉谚语的比较
热榜阅读
本周TOP10
- [语言文化] 浅谈语言学习策略培训的模
- [语言文化] 浅谈跨文化意识对大学英语
- [语言文化] 英汉表述之“简”与“繁”
- [语言文化] 浅谈英语委婉语的特点及应
- [语言文化] 浅析译者的主体性
- [语言文化] 浅议英汉习语中动物词汇载
- [语言文化] 国内语用学研究综述
- [语言文化] 试论言语行为理论综合评述
- [语言文化] 浅谈美国新闻报道中关于战
- [语言文化] 浅议广告英语的修辞特点
- [语言文化] 试析语篇的意向性及其作用
- [语言文化] 试论语篇歧义:言语行为理
- [语言文化] 试论间接言语行为为理论
- [语言文化] 重视语言文化差异 培养学
- [语言文化] 言语合作性的语用标记关联
- [语言文化] 新词意义构建的概念合成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