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浅谈从跨文化交际角度分析中美文化价值观_火博体育app下载|官网推荐*

火博体育app下载|官网推荐*

当前位置:主页 > 毕业论文 > 文化 > 文化研究 > >

浅谈从跨文化交际角度分析中美文化价值观

来源::未知 | 作者:火博体育app下载|官网推荐* | 本文已影响
  论文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  中美文化差异  价值观  个人主义 集体主义

  论文摘 要: 在跨文化交际中,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不同价值观会造成双方交流的误解。中国是以高度服从、高度统一的集体主义思想为依托,进而实现个体价值的;美国是以个人空间最大化——充分自由及充分自主为意识主流的个人主义思想来规范个人行为、实现个人价值的。本文对这两种价值观作了探讨,并分析了产生这两种价值观的文化差异,以有利于减少和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或冲突。
  
  1.引言
  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由于国家和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交际双方常常会感受到不同国家和民族间的文化冲突(culture shock)。要避免在跨文化交际中相互沟通受阻、合作受挫、交际失败,最原始的方法是介绍异国文化习俗和两国之间的文化差异。但是,“自Cluckhohn和Strodtbeck(1961)提出价值标准后,人们开始认识到,仅介绍两国文化差异是无法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的失误的。而了解双方的价值标准是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的主要因素”。(庄恩平,1997)
  跨文化交际是人类生活的共同需要,其复杂性源于文化的多元性、差异性和变动性。文化决定了价值观,而价值观又是道德的基础。Hofstede(1980)认为:跨文化交际的核心是价值观,价值观是“个人或群体主要通过文化交际构成的模式”,是“最深层的文化”。它支配并决定着人们的信念、态度、看法乃至行动,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与持久性。Okabe(1983)指出,文化价值观在交际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交际的通畅与否取决于双方文化价值观念差异的大小,这种鸿沟般的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通常是很明显的。胡文仲教授(1993)指出:“文化的核心价值是观念,而价值观念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的产生和发展与历史和文化传统分不开。”不同的文化有着各自规范的价值观念,这种差异是导致中美思想沟通困难,导致误解和冲突的主要因素。也正因为如此,中美文化差异就产生了“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两大迥异的价值观。美国文化强调个人价值,而中国文化强调群体价值,对这两种价值观的文化差异的分析和探讨将有利于减少或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
  在Hofstede的价值观理论中,“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是体现中美不同价值取向的两个基本概念。前者又称“我们文化”(We-culture),它认为集体利益至高无上,个人应服从于集体意志;后者又称“我文化”(I-culture),它认为个人利益是集体利益之源。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可以说对文化比较最具重大意义,大量的文化差异都可以从中得到解释,在讨论中美文化差异时尤其如此,这也是现代跨文化交际研究者所得出的结论。
  本文抓住跨文化交际中的价值观这一内核,通过对中美文化构建的分析,探讨由中美文化差异所产生的不同的价值观,期望能对人们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并提高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对价值观的敏感性及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2.中国的集体主义思想和美国的个人主义思想的产生及发展
  2.1中国的集体主义思想产生根源
  集体主义(collectivism)从属于社会集体(如国家、民族、种族或阶级),其形式不一。德国哲学家黑格尔主张,个人必须绝对服从民族、国家的法律和制度,这样才能实现自己真正的存在和自由,认为民族国家是社会道德的最高体现。法国作家卢梭在《民约论》一书中对集体主义思想作了近代最有影响的表述。他认为,个人必须服从团体的“总的意志”才能获得自己真正的存在和自由。这就是说,个人要服从社会集体。当然,这种“集体主义”是广义的,可以通过不同形式实现。我们通常所说的集体主义思想或精神,既有其广义的一面,又有其狭义的一面。从狭义上来讲,它的哲学意义与存在于美国文化所认同的个人主义思想都是一种实现形式而已。中国以集体主义思想为行为规范的产生的发展,除了有几千年文化积累下来的根源外,主要是来源于共产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建设。
  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引用司马迁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高度赞扬张思德的集体主义精神,肯定了“服务于人民,为广大人民群众利益而献身”是光荣的、幸福的、有意义的。这从政治角度规范了个体价值的体现是以集体主义思想为依托的。
  从经济角度讲,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的社会主义建设,客观要求个体价值体现必须是以集体主义的高度服从、高度统一、相互协作为完成,换句话说,对“个性”是不提倡的。社会发展至今天,虽然经济建设正实施转型,但社会制度并未转变,领导阶级的宗旨没有变,集体主义思想仍然被提倡,不同的是“个体”或“个人”的价值能够得以更充分地体现。
  2.2美国的个人主义思想的产生及发展
  美国的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思想是社会界定的一种个人价值的体现形式。《美利坚百科全书》认为在美国最早使用“个人主义”一词的人是美国哲学家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始于1835年。他对个人主义大加渲染并倍加推崇,认为它有益于个性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类精神。
  但是,这里所谓的“个人主义”,并非我们在汉语当中所理解的自私自利、凡事不为他人着想的“个人主义”。而通常我们在汉语中所谈论的与自私自利意义相近的“个人主义”,应该是egoism,也就是我们汉语中所说的“自我主义、利己主义”。individualism这个词在汉语当中似乎没有一个最为贴切、最为恰当的相对应的词,它与我们汉语中的“个人主义”不能完全等同起来,它注重的是:凡事要依靠自己,不要过分依赖他人,要有个人的独立性。
  在美国,个人主义精神是一种边疆文化遗产,它产生于殖民主义时期。当时,欧洲人到了这片土地广阔、人烟稀少的大陆,挣脱了先前在旧世界存在的社会桎梏,充分享受前所未有的自由,而同时他们也不再享受文明社会的安逸与舒适,必须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这种自立精神延续至今,成为美国人信奉的精神之一。美国独立政府在刚刚成立时就宣布:脱离英国君主立宪的束缚,摆脱教会的控制。这一历史性的决定对美国人的性格有着深远的影响。通过限制政府和教会的权利及专制主义,创造了极大的个人自由空间。
  在美国,除了追求自由和自立是产生个人主义思想的主要原因外,其社会制度所决定的经济活动客观上必然要求服从社会的个体行为——个人价值的体现一定是以个人主义思想为依托的,虽然有社会协作,但毕竟是以获得个人利益为前提的。所以,社会越发展,个人主义思想越被美国人所崇尚。
  3.两种思想要求下的价值观
  3.1中美对个人主义认识的文化差异
  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对个人主义的理解与美国人的理解是迥然不同的。中国人认为个人主义是指极端享乐主义、自私自利,甚至损人利己、损公肥私,是与集体主义相对立的,不会理解为自立精神。而对美国人来说,个人主义并不与集体主义势不两立,相反,它们是相辅相成的。个人自由和价值的实现是通过参与社会并为社会尽自己所能而完成的。
  3.2集体主义思想价值观
  集体主义首先表现为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当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发生矛盾时,要自觉地、无条件地服从社会整体利益。其次表现为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一致。
  在以公有制为主体、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国,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因此,个人、集体、国家三者的利益是一致的。一方面,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是个人利益的源泉,是个人利益的保障,个人利益只有在集体中才得以实现,另一方面,个人的物质文化生活的提高,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有利于调动人的积极性和提高人的素质,为国家和集体利益作出贡献,由此,个人价值得以完全实现。个人的价值观基本涵盖于整体社会,客观上也就不会对个人行为提出单一性要求,这样,就产生了一些被美国人所不接受的、难以理解的社会伦理观念,如:人与人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协作,突出整体精神,不提倡个人重要性,等等。

  3.3个人主义思想价值观
  美国的社会思想基本上是个人主义的。在美国,个人主义首先表现为强调个人自由最大化。这种个人自由表现为他们的个人意志强烈要求不受任何政府、统治阶级、教会和其他官方的干涉。这种不受控制的意志是新国家建立时的基本价值观。
  个人主义的表现还体现在讲求自立精神。然而获得自立是要付出代价的,这就意味需要很早、通常在十八岁左右就得从经济上和感情上脱离父母,自己照顾自己,自己解决问题,自己养活自己。法国哲学家托克维尔这样描述美国人的自立精神:“他们不欠任何人,不想从任何人那里索取什么,他们形成这样一种习惯——依靠自己,他们总是认为他们自己的尊严掌握在自己手中。”
  4.结语
  中美文化之间的冲突,归根到底是由于中国文化的群体本位意识与美国文化的个体本位意识的异质相斥。对比中美价值取向,了解中美价值观念差异是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促进两国间交流的需要。中美文化冲突将要经历漫长的历史时期,冲突也将全方位地展开。在现阶段,在中华文化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的冲突中,西方文化的个体本位处于优势,但这种优势是暂时的。Berry和Sam(1997)曾经提出:当两种文化发生冲突时,主导地位不强的文化中的成员通常有四种选择:接受新文化(吸收);抵触新文化(分离);选择两种文化中的因子(双重文化主义);对两种文化都形成抵触心理(无目的)。我们应正确把握新观念的输入和传统观念重构的契机,在汲取西方文化精华的同时维护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将中华民族文化发扬光大。
  开展个人价值观与群体价值观的比较研究,认知两种价值观的差异,有利于为跨文化交际奠定沟通的基础。在跨文化交际中,为避免或减少文化冲突,人们在承认和坚持各自价值观的同时,还应该了解和尊重对方的价值观,并努力使自己适应两种价值观之间的差异。
  
  参考文献:
  [1]Berry, J.W. & Sam, D. Acculturation and adaptation. In J.W.Berry.,M. H. Segall, & C. Kagitcibasi(Eds.). Handbook of Cross - cultural Psychology (2nd ). Boston :Allyn & Bacon, 1997.
  [2]Cluckhohn, C. Anthropology and the Classics[M]. Brown University Press, 1961.
  [3]Hall, E. The Silent Language[M]. New York: Fawcett, 1959.
  [4]Hofstede, Geert. Culture’s Consequences: International Differences in Work-Related Values[M].Newbury Park. CA: Sage, 1980.
  [5]Gerard.M. Dalgish.韦氏美语学习词典[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6]Johannesen, R L. Ethics and Human Communication Prospect Heights [M]. IL: Waveland Press, 1986.
  [7]Okabe, Roichi. Cultural Assumptions of East and West; Japan and the United States, from Selected Readings[M]. 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3.
  [8]Samovar, L. & Porter, R.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 Reader[M]. Belmont Calif.: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1981.
  [9]胡文仲. 一本不可多得的教科书——评《欧洲文化入门》[J]. 外语界, 1993,(1).
  [10]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
  [11]李燕杰等.德育辞典.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1987.
  [12]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下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13]庄恩平.跨文化交际学的发展与研究[J].外语界,1997,(1).

火博体育app下载|官网推荐*

随机阅读TODAY'S FOCUS